底藏~嘉義製材所文化瑰寶的推手

2018/05/31

1913年興建完成的嘉義製材所,在阿里山林業開發中扮演木材集散及加工地重要角色,第一代嘉義製材工場1941年地震損毀,1942年於基地東北方興建了大跨距木構造製材工場。2016年4月完成整修, 12月賡續再利用工程,於開工整備時,依據1945年繪製內部配置圖的數條虛線、現場地板龜裂,及文獻記載「木造平屋建地下動力設備」,大膽假設地底下應有掩埋遺構,進行金屬探勘、人工試掘,果然發現極其珍貴的林業文化遺址,讓底藏半世紀的地下動力遺構重現,觸發阿里山林業文化新時代。

一個無私意念還原了歷史真象

嘉義林管處黃處長妙修表示,承商崇暉營造公司負責人黃聿暉先生發現文獻與現地不符,經試掘後第一時間,沒有考慮工程可能無限期停工,勇於向本處揭露新事證,並接下後續調查研究工作,以鍥而不捨及嚴謹態度,積極協助機關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對於嘉義製材所1942年歷史現場再現,功不可沒,首例以營造廠商身份,獲頒農委會107年林業有功人士。黃老闆也親臨現場,分享發現的歷程,他說「當時看到嘉義林管處對文化資產保存的積極態度,及黃處長全力支持下,大膽放手去做,才能讓這個掩埋半世紀的歷史現場樣貌還原」。

林業文化瑰寶的價值

嘉義製材所這塊文化瑰寶,以時間軸來談,從1914年開始發展林產業,1963年停止伐木後,轉型發展觀光、保育,直至2016年發現半世紀底藏的地下遺構。其文化價值經重新評定,發現製材工場具有建築、林業產業、自動化的價值性。在建築方面,因1941年第一代3層樓RC製材場地震毀損,翌年完成大跨距木構造製材場,正值戰爭期間,鋼鐵物資日漸匱乏,當時即採用組構樑柱的作法及扶壁柱防震。第二個在林業產業文化價值上,阿里山林場是臺灣三大林場首席,配置美、日、歐最先進之機具,是二次大戰後臺灣極先進的製材工廠。另外第三,在當時電力供應不普及的年代,民間製材廠多數只能配有1台電動機,而製材工場全盛時期,已達30台,產製量及動力設備規模可觀,也是臺灣林業自動化生產的見證。木材經由鐵路(林鐵、緃貫線)及海運,銷售歐、亞等洲,影響當代人類生活文化。

嘉義製材所因後續尚有工程進行中,嘉義林區管理處採分期分區活化再利用,規劃階段性開園,現階段配合北門驛、森林鐵路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採預約導覽解說參觀;另外,107年7月接回林鐵後,將在不影響遊客安全及文化資產保存的前提下,配合「林業文化列車」一併規劃定期多元化活動,從規劃設計或整修過程中即讓民眾參與,對阿里山林業文化有更多一層認識。

讓國際世遺專家看見了~

經由本次發掘底藏之文化瑰寶,突顯製材工場在建築、產業、文化之重要價值與歷史意義,東方文化遺址保護聯盟(法國巴黎)NGO主席馬修先生,107年4月19日邀集團員一行人自費來臺,走訪嘉義林管處所轄嘉義製材所、檜意森活村、阿里山林業鐵路車庫園區、奮起湖車庫及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黃處長妙修表示,經由本次從旁解說,讓團員們親見位於嘉義市製材工廠地下動力遺構、車庫園區各式柴油及蒸汽機車頭;隨後又前往體驗森林鐵路全線唯一擁有雙月台的奮起湖車站,及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搭乘林鐵火車至第一、二分道親身領會「之字型登山」工法,讓團員感受這一趟充滿歷史和文化氣息之旅,對臺灣重視歷史脈絡,具體實踐文化保存的努力,予以肯定。

當天參訪行程結束後,團員們還就轄區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場域填寫問卷,經票選結果,團員們認為以森林、鐵路、生產、生活建構的阿里山林業文化-都具有趣味、特殊及唯一性,其中阿里山林業鐵路具有「特殊性」及「唯一性」,而嘉義製材所及檜意森活村則最具有「有趣性」,期待阿里山林業文化資產有朝一日亦能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木構造製材場外觀扶壁柱能防震
地下動力遺構重現林業文化瑰寶埋藏半世紀的遺址重現振奮人心嘉義製材所背景簡介 嘉義製材所媒體朋友記者聯訪
最後更新日期:2018-06-07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