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技術

1912年通車的阿里山林業鐵路,擁有長達約72公里的本線與精密的支線系統,這條至今仍維持動態運轉的林業鐵路,是19世紀末登山鐵路技術的歷史見證。
早期的木材運輸多半採用經濟效益較高的水運或陸運。為開發阿里山森林,林學教授河合鈰太郎等人因應阿里山地形地貌,提出八種運材路線進行測量與評估。基於阿里山山群海拔落差劇烈,加上山區水流不甚穩定,最終選定以鐵道運材。此後,隨著林業發展需求提升,阿里山林業鐵路更闢展出多達21 條支線。

為了克服狹小腹地、陡峭坡度與翻山越嶺的難題,阿里山林業鐵路有幾個重要設計:762公釐的窄軌軌距、對彎曲路線以及時走時停的行駛方式適應良好的Shay直立式汽缸蒸汽機車,和因地制宜運用螺旋形、U字形、Z字形等多種攀山行進方式,可說是登山鐵路技術華麗的展演。

U字形路線
U字形路線是全球登山鐵路不分區域最常見的展線方式。火車行經U字形路線時,可由車窗望見列車車頭或車尾。

Z字形路線
在腹地不足的條件下,小火車以一進一退的方式使海拔高度獲得提升。由於先停車再後退行進,車上乘客會有疑問是不是碰到牆壁了,因此有「阿里山火車碰壁」一說。

獨立山螺旋形路線
列車過了樟腦寮站之後,迎來一座獨立山。為了翻山越嶺,列車緩緩上山以螺旋狀繞行3圈半,經過多個隧道後才翻過山頭。

阿里山林業鐵路因林業的發展而登場,為眾人揭開高山的神秘面紗,山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景觀,召喚著絡繹不絕的旅客。為兼顧聚落通勤與登山遊憩的需求,林業鐵路自1918年起,在運材列車後方加掛客車車廂,使這條鐵路不僅具有運材功能,也成為聚落交通、觀光休憩的路徑。隨著林業發展趨緩與公路開通,阿里山林業鐵路轉型為觀光鐵路。
阿里山林業鐵路乘載著阿里山百年發展的歷史記憶,見證伐木產業轉型觀光的聚落紋理,2018年專責機構「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成立,讓阿里山林業鐵路豐富的知識內涵與文化價值藉由研究與教育推廣的推動,以更多元的視角傳遞。2019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獲登錄為臺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未來,這條鐵路將以安全運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推廣為核心,繼續駛往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