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生活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原是一片原始林,亦是居住於山麓的鄒族的獵場。1912年後阿里山林業發展進入高峰期,帶動木業相關產業發展,為嘉義迎來大量外移人口。沿線車站原是基於鐵路運行與林業作業的考量設置,隨著逾千名日籍與台籍伐木、鐵道工人陸續上山逐伐木作業而居,聚落亦隨著鐵路軸線發展,與產業、人文活動和地理環境交織堆疊成聚落紋理與生活圈。

鐵路所打開的交通網絡,串連起平地與山林,帶動沿線聚落生活,深刻影響著城鄉風貌。早年,林業鐵路是沿線居民唯一聯外交通工具,亦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命脈,當火車緩緩駛過,便一次次地喚醒沿線躍動的生活。
作為林業鐵路中繼站的奮起湖車站,於車站旁設有機關車庫、水鶴等添水與加煤設施以維持蒸汽機車的行駛動能,許多小販便趁著列車靠站添水、加煤時從車外向旅客兜售食物。1960 年代,由於上下行列車抵達奮起湖站時大約是中午,周邊居民便遂而販售起便當, 如今便當已是當地生活產業之一。
十字路車站過去曾是特富野與來吉部落往來的交會處,鐵路開通之後,伐木與鐵路工人亦在此落腳生活。因爲天災,林業鐵路一度停駛,直至2017 年復駛至十字路,十字路成為本線全線通車前的終點站,為聚落帶來人潮,在地居民亦主動透過物產和導覽等方式歡迎旅客,娓娓道來這個聚落的故事。

許多觀光客駐足的沼平公園,過去則曾是沼平車站商店街與住家。日治時期,沼平是一處林業山村聚落,除了林場作業的公務機構與宿舍之外,還有商店、學校、醫務、郵政、電力、警政等設施,火車定時來去呼嘯,與居民形成密不可分的生活鏈。

林業鐵路乘載著沿線百年的歷史變遷與記憶。自阿里山林業鐵路打開與山下的往來路徑,許多阿里山青年離開家鄉,到外求學、工作。近年,開始出現選擇回阿里山工作與生活的青年人,帶著新的生活經驗與價值觀返鄉,為阿里山聚落生活挹注新資源與新景象。這一群回家的新世代,以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為這條鐵路和這座山林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