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家鄭清文曾寫下一篇名為〈鹿角神木〉的童話,日籍學者岡崎郁子翻譯此文時,特別將題名調整為〈阿里山神木〉,並以此作為書名。
為什麼「阿里山」能成為辨識台灣的重要記號?本場講座邀請《阿里山不是一座山》的兩位作者蔡易澄與阮芳郁,從台灣文學的訓練背景出發,探討阿里山在文字紀錄與繪畫作品中的差異與相呼應之處。
蔡易澄聚焦於神木與櫻花這兩種象徵阿里山的重要植被,從史料與繪畫作品中分析它們如何形塑今日的阿里山印象。阮芳郁則關注日出與雲海兩種阿里山自然景觀,比較戰前畫家與今日遊客觀看風景的方式與轉變。期透過兩位講者的分享,邀請觀眾一同思考、想像不同媒介下轉譯與再現阿里山風景之道。